一則數據統計顯示,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僅3.9年,集團型企業的平均壽命也不過7-8年。而一個消費者按照平均年齡78.2歲的壽命來算,25-55歲這三十年時間是自主消費的高峰期。這三十年的時間,去購買作為家庭耐用消費品的家電產品,對一般人來說至多也就三五回。
由此可見,一家企業與一名消費者產生連接的幾率還是挺小的。有的甚至畢其一生,雙方也不會有任何交集。
所以說,家電行業,不敢說是多高科技、高門檻的生意,但首先它是一門耐得住寂寞的良心生意。這種良心生意在于,不管能否在琳瑯滿目的同類之中被挑中,都必須做好自己、做出類拔萃的自己。
那些有著長期主義思維的企業讓人敬佩。這其中,對企業文化的經營和塑造無疑是長期主義最為鮮明的體現。
注重產品文化和品牌文化,空調不僅是制冷制熱的工具,而是一種包含溫度濕度潔凈度等在內的生活態度;煙灶不僅是烹飪工具,而是千年烹飪文化的精髓傳承;各類智能家電不僅是快生活的幫手,更是一種悅己的掌控感。
“你可以不買我的產品,但這個產品真的很重要,它是一種生活方式的代表”,這是長期主義思維的企業所擁有的氣度。在共識被打破,消費兩極分化的當下,這樣的舉措無疑不算明智,因為沿著市場所熱衷的質價比,會收獲更多認同。
但恰是這些“不明智”的企業,給了行業不一樣的色彩。無論是美的“人感科技”開啟的家電科技創新的“人本時代”,還是華帝“好用好看好清潔”的三好廚電標準,亦或是方太循跡49416萬戶中國家庭的生活場景而串聯起來的美好生活……無一例外的,這些優秀的企業都把落腳點很有誠意地放在了消費者中間,讓消費者去評判產品的好與壞,去決定生活的豐厚還是儉約。在筆者看來,這些舉措對整個家電行業而言,遠比開創幾個增長曲線更有價值。沉默潛行的日子里,大詞大而無當,小惠雁過無痕,直擊人心的溫暖往往更具力量。
這是2024新年的第一個月,農歷新春也即將來臨。新的征程已經開啟。過去的,再不好走我們也走過來了;未來的,再不好走我們也無可退讓。想想那些我們以為無法應對、卻偏偏創造出許多精彩的曾經,這不恰好就是我們的自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