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冷年開篇就遇冷,8月份內銷出貨量出現了下滑,按照目前各個工廠的排產計劃,9月份的出貨量走勢也是如此,要知道,去年從7月到年底,每個月的出貨量也是呈下滑態勢,在上一個年度同月份低基數的基礎上,連續出現下滑,說明當下內銷市場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今年新春之后的內銷月度出貨創了峰值,想要邁過這個高峰再創歷史,難度非常大,所以,2025冷年出貨量大概率同比依然會下降。況且,目前高企的庫存量還壓縮了出貨的增量空間,由此而形成連續兩個年度出貨量同比下降,這在行業的發展史上并不多見。
與內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出口還在增長,眼下行業面向海外的排產增長幅度每個月都很大,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未來一年出口量將會又一次創下新高,順便提一句,從去年7月份至今,出口量一直沒有停止增長的步伐。
今年很多企業之所以能夠扛住內銷市場下滑的沖擊而整體規模實現增長,直接原因就是出口需求井噴提供了龐大的增量空間,空調行業由此而形成一個鮮明的特征,那便是沒有出口業務支撐的空調制造企業將會越來越難,只是之于很多中小企業,在出口方面的獲利空間非常有限,增量不增利是小企業在出口上的集體窘境。
價格競爭恐將成為常態化現象,也因此空調出貨均價的下行是大勢之一,一個很簡單市場規律,產能過剩和供求矛盾的急劇激化會導致價格戰。更令人擔憂的是,空調行業在持續不斷的價格競爭的沖擊下,生態環境將會越來越差,無論是工廠還是商家,毛利率會越來越低。在均價下行的同時,原材料價格并沒有給出利好條件,成本仍處高壓狀態。
之前不被重視的細分品類可能會涌現出更多的機會,廚房空調、移動式空調、除濕機、露營空調等等產品目前已經很多的新品推出,本質上是用戶工作、生活、娛樂的場景得到了擴延,為空調產品提供了細分化紅利。當然,這些產品難以形成規模化增長的勢頭,整體規模有限。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國內市場的需求量并不會出現崩塌式的滑坡,每年零售和工程機總量仍然會維持在8000萬套左右,甚至會更高一些,很多廠商之所以感到壓力重重,是因為看不到增量機會,在市場沒有增量空間的大勢下,工廠對營銷端和渠道端的要求卻沒有降低;與此同時,在價格競爭的沖擊下,盈利能力弱化使得廠商的生存發展境況惡化。
事實上,空調行業目前最根本的矛盾點,不是在于沒有需求機會,更不是因為價格競爭攪亂了生態環境,而是低效、低質的產能極度過剩,如果空調行業想要形成更好的發展環境,必須要經歷一個產能優化、結構升級的過程,這其實也是一個品牌格局分化、再洗牌的過程。
還有,線上各種互聯網商業形態也將分化,直播及興趣電商會加速蠶食傳統電商的份額,這在今年的“6.18”期間已經得到了印證和體現,而從社會大分工的角度來看,線下渠道商依然有著足夠的發展空間,空調這種服務屬性偏強的產品,離不開線下體系的支撐。當然,線下經銷商自身也在通過移動互聯網、數字化工具尋找線上流量機會。
就行業眼下的如此環境下,既往的規模化導向模式已經沒有了機會,聚焦精品、深化效率思維等等或許可以找到更大的騰挪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