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香江電器(02619.HK)成功登陸港股市場,結束了長達八年的上市征程。然而,上市首日即遭遇破發,股價以2.52 港元/股收盤,較2.86港元的發行價下跌11.89%,為這場“圓夢之旅”增添了一絲陰霾。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香江電器此次在港股募集的資金較之前計劃在A股上市時減少了約70%,這表明資本市場對其持審慎態度。這家曾三次沖擊A股未果的小家電企業,為何最終選擇轉戰港股?上市首日破發又揭示了哪些深層次問題?
八年坎坷上市路,從A股折戟到港股圓夢
香江電器的上市歷程堪稱一部“曲折史”。2017年5月,公司首次與東莞證券簽署輔導協議,開啟A股上市征程。在經歷了14期輔導后,2020年10月雙方終止合作,首次嘗試宣告失敗。香江電器將原因歸結為“輔導機構人員流動性大”,但公開資料顯示,核心輔導人員章某龍等6人基本穩定,項目負責人從未變動,這一解釋顯然難以服眾。
隨后,香江電器在2021年先后與興業證券、國金證券合作,但前者因“未能遵守上市時間表”僅合作兩個月就分道揚鑣,后者雖幫助公司提交了招股書并完成首輪問詢回復,卻在2024年5月因公司主動撤回申請而終止。三次A股嘗試均告失敗,最終迫使香江電器轉戰港股。
這一轉變折射出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對企業上市要求的差異。隨著注冊制改革深入推進,A股市場在信息披露質量、業務合規性和持續盈利能力等方面審核標準日趨嚴格;相比之下,港股市場憑借成熟的監管體系和相對可預期的審核周期展現出獨特優勢。香江電器選擇港股,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戰略調整。
首日破發募資縮水,市場反應背后的隱憂
香江電器此次共發行6822萬股,每股發行價為2.86港元,募集資金總額為1.95億港元,扣除發行費用后凈籌得1.56億港元。公司上市后的市值僅為7.8億港元(約合人民幣7.13億元),市盈率低至5.09倍,反映出資本市場對其估值偏低。
上市首日,該股即破發11.89%,收盤報2.52港元,與當日恒生指數1.23%的漲幅形成鮮明對比,凸顯市場對其信心不足。更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募資凈額較2023年A股申報計劃的5.76億元人民幣大幅縮水約70%,進一步印證了資本市場的謹慎態度。
這種冷淡的市場反應源于多重潛在風險:首先,公司對單一市場的依賴程度過高,2022至2024年間,美國市場的銷售收入占比持續在68.8%至80.6%之間波動,面臨較大的地緣政治與貿易政策變動壓力;其次,客戶集中度偏高,此前四大客戶(含三名核心客戶)曾暫停發貨,雖已恢復正常運營,但仍暴露出供應鏈的脆弱性;再次,轉戰港股上市可能被解讀為A股IPO受阻后的替代方案,容易影響投資者信心。
從業務結構來看,香江電器的短板尤為明顯,過去三年中,超過75%的收入來自美國市場,而歐洲市場占比則由20.8%持續下滑至9.3%,呈現出典型的“單腿走路”特征。在中美貿易摩擦長期化的背景下,這種高度集中的市場布局潛藏較大風險。事實上,2023年公司就曾因客戶暫停出貨而陷入經營困境,盡管業務最終得以恢復,但其抗風險能力不足的問題已顯露無遺。此外,招股書顯示,公司研發投入常年低于營收的3%,以ODM/OEM為主的經營模式難以構建起技術壁壘,進一步制約了其長期競爭力的提升。
上市只是新起點,轉型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對于香江電器而言,上市并非發展的終點,而是新征程的起點。若想重新贏得資本市場的認可,公司亟需解決三大問題:一是市場多元化,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開拓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二是業務升級,從代工向自主品牌轉型,提高研發投入占比;三是改善公司治理,增強透明度,消除此前頻繁更換輔導機構帶來的負面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IPO募資規劃中,香江電器計劃將41.9%的資金投入泰國工廠建設,37.3%用于新研發中心搭建,15.8%用于自動化與數字化升級改造,剩余5%用于補充流動資金。這一分配方案精準指向當前發展痛點,彰顯出公司推動業務轉型的明確意圖與堅定決心。
雖然港股上市為香江電器搭建了融資平臺,但1.56億港元的凈募資額能否有效支撐其戰略轉型仍有待觀察。在當前消費電子行業整體面臨壓力的背景下,公司能否借助此次上市實現脫胎換骨的變革,關鍵在于管理層的戰略定力與執行效能。對于這家歷經八年上市坎坷卻首日破發的企業而言,真正的考驗或許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