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放在中國空調產業整個發展史上,這種現象也并不多見。2023年新春剛過,行業涌現出了一波最近十多年以來最大的投產熱潮,整個空調制造進入了一個產能擴張的快車道,樂觀、激昂的情緒在行業內全面涌蕩。
2023年2月19日,月兔空調馬鞍山制造基地(一期工程)在這一天初露崢嶸,該制造基地的投產讓月兔空調的整體產能(含福建寧化工廠)攀升到了400萬套以上。
僅僅過了差不多兩周之后,3月6日,依然是在安徽,與馬鞍山相隔不遠的安慶,樂京空調智能化制造基地正式投產,同一天樂京首臺熱泵空調下線。該制造基地占地面積達250畝,家用空調升級產能峰值達到了300萬套。
如果把時間軸以2023冷年為標尺,還有一個企業的制造基地投產比上面兩個還要早一些,2022年12月份,飛利浦空調產研基地在滁州投產,規劃產能為500萬套。從奠基到投產只用了9個月的時間。
還有個空調制造基地比飛利浦的建設周期更短。2023年3月15日,主題“夢想終會達”的中匯達智能產線量產儀式暨新產品發布會舉行,從2022年9月15日簽約、9月29日奠基、12月15日封頂再到2023年2月10日投產,中匯達僅僅用了5個月的時間。
正如這如火如荼的投產熱潮一般,上半年國內空調市場呈現出了一條單邊向上的出貨量曲線,直至7月中旬;戛然而止的行情讓旺季階段遇冷并打擊了廠商的信心。但是,產能再擴張、基地建設的熱情并沒有因此而被澆滅。
哪怕是市場行情不甚理想,依然有資本和企業還在布局制造體系,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盈量空調。2023年11月16日,徐州盈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第一套空調下線,位于徐州睢寧盈量空調的制造基地,設計年產能為150萬套,這還是盈量進行空調制造圈布局的第一步。
每個企業不同的戰略訴求在2023年集中展露,推動了中國空調產業產能的再次提升,據初步統計,過去一年我國空調制造的產能提升量達到了2000萬套以上,如此巨大的產能提升也激化了本已經陷入存量化泥淖的國內市場的供求矛盾。
供求矛盾激化并不是意味著企業的產銷規模不增長,上述在2023年進行制造基地新建、擴展的企業或品牌,在2023年的出貨量都出現了增長,這一現象也表明在此之前很多企業既往的生產能力的確是不符合其市場的走向。
同時更意味著國內空調市場即便是在存量化階段匍匐也有著豐富的增長機會,除了耳熟能詳的一二線品牌之外,絕大多數企業在國內市場面臨著太多的空白區域,渠道網絡并沒有形成全區域、全渠道覆蓋,僅僅是通過簡單的代理商、經銷商數量的增加便可以拉動自身出貨量的快速提升。
更何況還有著廣袤的海外市場,當2023年6月份出口市場快速起勢并在此之后呈現出連月高增長的時候,之前在這方面并沒有形成規模化發展的中小企業也都紛紛構建面向海外市場的產品平臺、營銷體系。
但行業的競爭總是處于一個動態演變的過程之中,暫時的增長并沒有改變市場基本面,內銷領域所承受的競爭壓力更大,隨著眼下國內市場低端低價產品的蔓延,未來一年乃至更長一段時期內品牌格局的變動便成為了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