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兩年之前,江蘇潤澤暖通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亞軍因為特殊的環境原因,不得不在其所精心打造的格力智慧生活館內呆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就是在這段時間內,他通過大型視頻平臺以直播的形式連接客戶和用戶并取得了超乎他預期的成效。哪怕是現在,恐怕他自己都沒有想到,在當時他已經觸碰到了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這種模式在眼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于國內市場全面滲透。
這種模式就是OMO(Online-Merge-Offline),即行業平臺型商業模式,通過線上、移動終端、線下三位一體形成全時空的體驗式營銷,進而促進企業的產品與用戶需求實現無縫鏈接并達成消費和交易。筆者了解到,當下美的、TCL空調等等多個企業和品牌已經在國內市場全面貫徹OMO模式,這也給家電經銷商提供了全新的機遇,當然,如果傳統商家跟不上該趨勢,那么機遇的另外一面便是挑戰和壓力。
AIGC趨勢下商家定位發生變化
時代與技術的進步不斷改變著所有企業、品牌乃至個人對商業的認知,尤其是在去年生成式AI在社會各個層面掀起一波又一波驚濤駭浪之后,大量的企業開始追逐和探索AIGC應用。事實上,大型企業在這方面的洞察和布局更早、更為深入。
美的集團2023年半年報中有這樣一段話:貴安美的云基地已按計劃開工并且整體進度過半,建成后可支撐未來10年美的數智化變革的算力需求。據了解,美的還完成了知識管理平臺一期建設,實現5大領域知識接入和全域搜索能力;同時完成AIGC應用管理平臺一期建設,全面接入ChatGPT、Coplit、Midjourney等程序。
這些工作的完成意味著美的能夠實現批量文描生成、批量圖片生成、視頻生成、直播場景生成、虛擬數字人直播、自動編碼、自動測試等,進而為業務賦能。為業務賦能的直接體現之一,便是每個商家都可以通過如此數字化和AI能力,通過大型平臺直接觸達用戶。
與以往的商業模式變革不同,如果既往的每次變革是通過流通、交易效率的提升來促進模式變化,那么這次是以產品和商業內容,向用戶傳遞品牌、產品、服務等等一系列的元素,OMO不止是交易,還是品牌和產品內容的傳播,這需要后端強大的內容生成能力作為支撐,而AIGC應用便是內容生成的未來趨勢。
從這方面來講,經銷商由傳統形式的流通商、囤貨商、批發商等等角色,轉變為工廠的終端商、零售商、品牌傳播者,并且還疊合了導購或促銷員職能,而這一全新定位所向用戶直接輸出的內容,都由工廠提供和賦能,所以,AIGC應用才會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和效率。
流量在哪兒變革焦點便在哪兒
商家角色發生變革并不足以讓模式生變,更為關鍵的一點是,過去幾年以來,流量出現了分化和轉移,從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每一次流量的轉移都會激化商業模式的變革。從早期的專賣店、專營店到家電連鎖,再到后來的電商及線上平臺本身的變化就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時下最大的流量都集中在視頻端內容上,微信視頻號、抖音、快手等視頻平臺本身是其中的代表,而視頻內容在小紅書、淘寶、京東、拼多多等平臺同樣是方興未艾,視頻成為了每個人與社會環境進行鏈接的核心內容方式。
不僅僅是工廠,經銷商對流量的敏感度也都很高,直播、視頻帶貨等等形式在過往三四年中已經成為了很多商家的日常工作,大量的小型制造企業還通過抖音、視頻號等平臺在招商工作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模式變革的另外一個核心點在于效率,或者說是品牌方與用戶之間的距離。距離越短、效率越高,商業模式的競爭力也就越強。OMO模式的核心要點之一,就是經銷商自己輸出產品內容直觸用戶,然后協同后端的線下體系包括配送、安裝等等環節,將線上內容、用戶需求及交易、后端服務形成了一個整體。
需要說明的是,這不是簡單的流量導向,更大程度上,將會考驗工廠的內容生成能力、商家的內容輸出能力、后端的體系協同能力等等。另外,區域和時空的限制在這種模式下完全被打破。
新機遇的背后同樣是巨大的挑戰
關于如何在抖音、視頻號、小紅書等等內容平臺上充分運用流量優勢并做好產品交易,其實一直是行業性的課題,之前就像是本文開頭提到了劉亞軍一樣,是商家自發式地學習、摸索如何在大流量平臺上的挖掘商業機會,一些商家乃至在招商工作上獲得大發展的商家,成為了在OMO模式上率先吃螃蟹的群體。
事實上不用太多的文字描述,僅僅是從直播帶貨形態在近年來的表現就可以凸顯出視頻內容的流量轉化為商業機會的空間。只要內容做得足夠好,視頻端的表現力強,勇于撲騰進視頻化內容的浪潮,無論是商家和廠家都可以從巨大的流量中找到紅利。
筆者從多個已經在貫徹OMO模式的廠家了解到,很多往年只能零售小幾百萬元的經銷商,通過OMO模式在2023年的營業規模都達到了千萬元級別,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商家還擁有龐大的粉絲群體,隨著內容的不斷輸出,粉絲群體也在不斷擴大,復購率也在逐步提升之中。很多商家在抖音、視頻號、小紅書等平臺上一些內容的點贊、評論數不亞于所謂的網紅。
但并不是每個商家都能夠做到這一點,挑戰由此而形成,無法實現自我轉型、在流量平臺上進行投入的商家,在數字化時代就難以搶奪到更多的流量紅利。尤其是內容生成及將內容傳播、觸達用戶的能力,將會直接考驗每個商家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圖景。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沒有一種模式能夠網絡所有的需求資源,即便是十年前電商平臺開始對家電市場線下體系開始形成替代性的沖擊,以空調為代表的重服務屬性的產品,線下體系仍然擁有強韌的生命力。更何況,OMO模式哪怕在未來有一天會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也需要線下體系進行配套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