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廚電市場的發展歷程中,不乏一些初現光芒卻迅速黯淡的品類,其中,廚余垃圾處理器便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
2019年,伴隨垃圾分類政策的東風,廚余垃圾處理器一度被寄予厚望,被視為繼蒸箱、洗碗機之后的又一廚電新星。彼時,行業內外不乏樂觀聲音,認為這一新興品類即將引領廚電行業的新增長浪潮。然而,現實卻未循預期軌跡,5年時間過去,廚余垃圾處理器非但未能扛起廚電市場增長的大旗,反而陷入了持續衰退的困境。
從奧維云網(AVC)的推總數據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變化軌跡:
2019年,廚余垃圾處理器全渠道零售額飆升至14.2億元,實現了驚人的110.2%年度增長率,市場熱度初顯。
2020年,增長勢頭得以延續,零售額達到16.5億元,同比增長15.7%,市場前景看似一片光明。
然而,轉折點出現在2021年,零售額下滑至13.8億元,同比下降15.9%,首次顯露疲態。
到了2022年,頹勢加劇,全年零售額進一步跌落至11.0億元,跌幅擴大至20.4%,市場信心受挫。
2023年,市場繼續探底,全渠道零售額僅剩8.1億元,相比2020年巔峰時期16.5億元的輝煌,市場規模慘遭“腰斬”,并且較上一年度再次下滑了26.5%。
步入2024年,1-5月的數據顯示,廚余垃圾處理器行業的累計零售額僅為2.2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27%,延續了這一行業的黯淡表現。
從數據的陡峭起伏中不難看出,廚余垃圾處理器市場如同過山車般經歷了快速興起后驟然衰落的過程,這一短暫的輝煌興衰史不禁讓人感嘆。
事實上,廚余垃圾處理器并不是什么新興科技產物,早在1927年,愛適易品牌創始人約翰漢默斯先生就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食物垃圾處理器。在國外,廚房垃圾處理器已有將近一百年的歷史,并且早已走入了千家萬戶,成為廚房標配。資料顯示,廚余垃圾處理器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十分普遍,歐洲普及率達到70%,美國更是高達90%。對比之下,廚余垃圾處理器在我國家庭中的普及率不及1%。
理論上來說,較低的普及率,意味著巨大的市場增長潛力,但為何廚余垃圾處理器在國內市場的興起宛如曇花一現,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首先,中式餐飲文化的獨特性成為廚余垃圾處理器普及的一大障礙。中式烹飪以其豐富多樣的食材和獨特的烹飪技法著稱,偏好使用油膩及富含纖維的食物,同時,大塊骨頭和貝殼類食材的頻繁使用,對廚余垃圾處理器的研磨技術和耐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市面上的產品往往難以完全滿足這些特定需求,導致用戶體驗不佳,影響了產品的口碑與接受度。
其次,我國大量的老舊小區存在下水管道設計老舊的問題,這直接限制了廚余垃圾處理器的安裝與使用。老化的排水系統難以承受處理器工作時產生的壓力,容易引發堵塞和其他問題,使得許多潛在用戶望而卻步。而改造現有下水系統不僅成本高昂,而且操作復雜,涉及居民生活的諸多方面,難以在短時間內大規模推進。此外,新建小區雖然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好,但在設計之初并未普遍考慮到廚余垃圾處理器的安裝需求,也是普及過程中的一個障礙。
再者,與西方開放式廚房的設計理念不同,中國家庭的廚房空間普遍較為緊湊,且廚房布局多以封閉式為主。在有限的空間內安裝廚余垃圾處理器,不僅要考慮設備本身的空間占用,還要兼顧水電接口、櫥柜布局等多個方面,增加了安裝的復雜性和成本,限制了其在普通家庭中的快速推廣。
由此不難發現,廚余垃圾處理器在國內市場的普及確實面臨著諸多挑戰與障礙。然而,其未來發展并非一片黯淡,而是蘊含潛力,這一點可以從短期和長期的視角來審視:
短期內,期望廚余垃圾處理器實現爆發式增長或許不太現實,這受制于現有基礎設施的局限、消費者習慣的固化,以及政策與市場機制的逐步成熟過程;但長期來看我國廚余垃圾處理器需求空間巨大。
一方面,隨著社會對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日益推崇,公眾環保意識的不斷提升為廚余垃圾處理器的推廣奠定了思想基礎。消費者開始尋求更加環保、高效的廚房垃圾處理方案,這為其市場增長提供了內在動力。
另一方面,技術的進步與創新正逐步解決現存的兼容性、處理效率及成本問題。目前已經有企業針對中式飲食特性和老小區管道問題,研發更精細研磨、強動力設計及獨立型處理器,還將其融入廚房整體方案,如與洗碗機結合,實現高效清潔與資源循環,順應低碳生活趨勢。
此外,隨著國家垃圾分類政策的持續深化及配套措施的完善,包括可能的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激勵政策,將有效降低消費者與地方政府的初期投入門檻,為廚余垃圾處理器的推廣鋪設道路。
綜上所述,廚余垃圾處理器行業在國內的發展雖面臨諸多挑戰,但隨著技術進步、政策支持及消費者習慣的逐步改變,其市場潛力仍然值得期待。在綠色低碳生活的倡導下,這一領域有望迎來轉機,成為推動我國垃圾分類與環保事業進步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