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整體的產銷數據上看,中國空調產業在短期內似乎又進入了一個增長通道,根據產業在線新近公開的數據顯示,3月份家用空調的排產量達到了2476萬套,同比增長了13.5%;其中內銷排產較去年實際出貨量增幅為11.4%,出口排產的規模比去年同期增長了9.2%。
而且,筆者從上游供應鏈及主導、主流品牌面向4月份和5月份的生產規劃來看,后續這兩個月的產銷量預計同樣會呈同比增長之勢。一方面,出口端需求依然旺盛,無論是大品牌還是中小企業,全球化拓展都是核心戰略;另外一個方面,在旺季前加速渠道滲透是階段性的關鍵舉措,進而帶動了出貨量的上升。
旺季啟動收款不理想 競爭力進一步下行
但是,數據表象的繁榮下面,品牌格局的兩級分化還在加劇。從2月份開始,大量的空調企業都在進行渠道商會議,會議的目的無非是收款或出貨,筆者獲悉,很多企業的會議效果差強人意,很多中小品牌的收款非常不理想,大量渠道商變得愈加理性甚至是處于主動的收縮狀態。
與市場進入存量化周期后讓中小空調企業沒有充分的紅利機會,還只是這類品牌群體面臨生存發展考驗的一個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今年開春之后涌現出的極端的價格競爭,大幅壓縮了中小品牌的騰挪空間。
國內空調市場之所以能夠給中小企業提供合適的發展機會,其實并不完全在于市場需求體量大、用戶個性的多元化,核心原因在于主導和主流品牌的定價大幅高于中小品牌,而中小品牌圍繞著低價進行競爭力打造。
然而,今年主導和主流品牌的出貨價格達到了近幾年以來的新低,部分機型與中小品牌的均價相差無幾,如果往后兩個月國內市場零售端表現不如意,爆發出更大范圍更為縱深的價格戰并不是不可能。也因此,中小空調品牌在價格方面,目前來看幾乎難以有進一步向上的機會。
AI催生新變局 品牌形象與信息環境脫節
從2月下旬到3月初,海爾和美的相繼推出了AI家用空調,盡管從新功能的融入到市場端的落地、以及用戶層面的應用需要一個時間過程,但是就目前各大品牌在這方面的規劃來看,AI對空調產品的解構效應已經開始初露端倪。
不僅僅是產品端,商業端同樣將會隨著AI的快速滲透再次涌現出新變化。過去兩年,移動端在零售側與用戶的直接鏈接作用得到了持續強化,尤其是美的、奧克斯、TCL等品牌大力度推行O2O模式之后,中小企業在國內空調市場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斷崖式落后于主導和主流品牌。
目前,多數中小品牌在內銷方面的商業模式打造,仍然以渠道導向為主,通過傳統形式的壓貨,帶動自身出貨,依賴代理商、經銷商維系一定的產銷規模,與新型的商業形態幾乎處于脫鉤狀態,哪怕是一些區域型的地標賣場,大量的中小品牌也沒有形成完整的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AI還驅動著信息傳播環境的變化,以推薦算法為核心的機制,弱化了中小品牌的聲量,品牌形象的打造和形象的提升,也變得愈加艱難,而無論是渠道端還是用戶側,對品牌的要求卻越來越高。這種矛盾也會使得中小品牌與用戶層面的交互越來越少。
國補擴大利于頭部企業 出口支撐產能釋放
如果一定要在外部環境中利于空調行業最為明顯的一個因素的話,那一定是國補政策在今年的繼續及補貼范圍的擴大,事實上,也正是因為國補,大型家電企業才能夠價格方面進一步提升競爭力,進而壓制中小品牌的市場份額。
哪怕是同樣參與國補的中小空調企業,由于自身渠道能力的偏弱,商家墊付資金的空間有限,也難以給中小品牌提供相應的向上空間。今年能夠維持住相應規模的中小空調企業,要么是在渠道方面的歷史基礎較為深厚,并拓展了一定的空白領域;要么在出口方面實現了持續突破。
就筆者所了解到的信息來看,出口端成為了很多制造工廠在今年產能釋放上的關鍵支撐,只是,與國內市場類似,出口方面同樣面臨著慘烈的價格競爭,還有關稅的加征、美元指數的變動、大宗原材料價格的異動等等都在增加不確定性因素。
縱觀整個空調制造產業,中小企業在價格、商業模式、品牌傳播、產品、渠道體系等每個方面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去年這類品牌群體的占比已經出現了下降,今年這種趨勢可能將會進一步延續。